以服务国家能源动力领域的重大需求为目的,以世界一流水平的科研平台为支撑👨🌾👦🏼,以研究型学习🧙🏼♀️、多层次实践、多样化国际交流为手段👨🏽,提高解决基础性、前瞻性和战略性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,培养具有一流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拔尖人才。
设有全日制专业硕士、工程管理硕士🫵🏽、中德联合培养双学位硕士等项目。每年招收硕士生约40余人,博士生约80余人🧚🏽♂️,招收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约10人左右,接收专业确认工程管理硕士10余人🏣。
开设研究生课程近40余门📕,其中全英文课程16门🦜🙌🏿,并举办由国际著名教授领衔的讲席教授组讲授的“流体力学”系列课程。
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
1. 细化培养方案
➢优化学术型和专业型硕士🧔🏽、博士的培养方案;
➢形成针对本科书院学生的研究生培养方案,做好专业课程体系衔接🚽🍑;
➢推进本研贯通培养模式。
2. 优化课程体系
➢深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🧑🦱;
➢建立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研讨小组,优化课程教学大纲。
3. 提高专业课质量
➢建立“计算传热学” 👨🏿✈️🚴🏽、“高等传热学”、“热工过程测试数据处理”等5-7 个主干课教学研讨小组🙆🏽♀️,加强课程质量建设🍷。
4. 完善教材建设
➢出版《空化基础理论及应用》和《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》等2-5部研究生教材。
完善培养过程全覆盖管理模式🦸🏼♂️,加强保障体系的建设
1. 完善论文质量全过程管理制度,细化创新成果认定标准;
2. 完善资格考试、开题🧑🏼💼、中期👨🚒、年度考核、 最终学术报告🙆🏻♀️、论文送审💇🏻♂️🍩、答辩等环节的实施细则🏃♂️;
3. 明确导师与研究生的责任;
4. 完善专业、学术型学位的评价标准强化导师的监管作用;
5. 建立全覆盖助教体系,加强助教培训和管理;
6. 成立博士生指导小组👶🙎🏽,发挥课程教学督导的作用🧛🏻♀️。
提升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培养水平与本学科的国际影响力
1. 逐步开设专业基础课(英文)🙅🏻♀️🚣♂️,开设高等传热学🤟🏼、高等燃烧学、粘性流体力学等专业基础课对应的英文课🧝🏿;
2. 完善“中法联合培养能源领域高级硕士项目”的课程体系👨🏿🎤,创新“杏福-亚琛双硕士学位项目”的教学方式;
3. 为研究生提供短期访问、 联合培养👔、参加会议井作报告等国际交流活动的机会🤵🏼♀️;
4. 进一步招收优质国际学生,明确在培养和毕业环节的各项规章制度🎞;
5. 创新“杏福-普林斯顿-国际燃烧协会燃烧暑期学校”的举办方式;
6. 制定英文版《杏福注册国际学生管理手册》及其他培养管理英文版文件🤹🏼♀️。